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绿色金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披露、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晔近日在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上如是说。
区别于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纯绿”的企业和项目,转型金融则更加关注高排放产业的融资需求,重点支持具有显著“降碳”行为的企业和项目。记者注意到,从国内来看,我国具有庞大的工业体系,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在“双碳”目标下,传统高碳产业、企业需要通过金融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商业转型,逐步实现绿色发展。因此,当前发展转型金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目前,国内转型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将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本次年会上,多位业内专家提到,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快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有力的抓手。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李晓炜12月2日在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上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进出口银行已经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了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了以绿色信贷为主体,绿色基金、碳金融服务为补充的多元化绿色金融业务体系。截至2023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超过5300亿元,同比增长20.5%,所支持的绿色信贷项目合计减少标准煤使用量225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89万吨,二氧化硫69万吨,节水1488万吨。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工业门类齐全,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在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山东是能源消耗大省,同时也是碳排放大省。对此,山东省金融系统主动把握机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不断加大对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肖龙沧分享了山东省在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方面的经验:“我们每年联合省财政厅等部门,评选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优秀金融创新产品,每项给予50万元奖励。同时用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一系列特色、绿色金融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绿色转型的成本是巨大的,包括中国在内各国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很大的融资缺口。根据联合国气候融资问题独立高级别专家组的估算,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将面临高达2.4万亿美元的需求,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
由此来看,未来转型金融创新型金融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转型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李晓炜建议,未来要通过股权投资、发行债券、社会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与贷款相结合,撬动各方资本共同投资绿色项目,持续完善涵盖信贷、债券、投资、咨询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更好地满足绿色转型领域的资金需求。
“未来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债券直接融资。在发挥好银行贷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绿色债券发行需求,鼓励发展股债结合、投贷联动业务,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聚集。”肖龙沧表示。
加快建立健全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金融产品通常需要企业定期披露转型进展,以便金融机构对项目的环境表现进行长期跟踪评价。但现阶段,我国碳排放监测、统计制度尚未统一,部分高碳行业和领域的碳核算、碳减排等相关标准仍待细化和完善,这就使得转型金融业务创新推广缓慢,且存在“洗绿”“漂绿”风险。
由此来看,完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夯实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基础至关重要。结合山东省转型金融发展经验,肖龙沧表示,未来要加快构建统一完备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通过完善国家层面碳排放核算、环境风险评估等标准,整合现有绿色债券、融资和信贷标准,为金融机构精准识别绿色转型项目提供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将立足产业转型需求,在国家统一标准框架下,加快出台山东省化工、有色等行业转型金融支持标准,并建立转型项目信息库。
此外,在推进绿色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防止以简单行政命令推进转型。“要给企业转型以稳定的预期、科学的规划,通过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夯实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肖龙沧表示。(来源:金融时报)
公司动态